環保產業為本港提倡的優勢產業之一,但業界欠缺支援成為發展障礙。科技大學獲慈善機構撥款五十萬元,進行為期兩年的先導計畫,讓學生直接參與和投資社企項目。其中有社企獲得二十五萬元資助,獲學生協助發展廢物回收業務。他認為,通過課程知識以投資者角度協助社企,感到相當有意義。
科大商學院自去年起首創「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」選修課程,打破傳統容許本科生及碩士生修讀,今年有來自十四個國家共二十七名學生修讀。課程包括邀請業界專家分享與課堂授課,如教導學生適當評審一家公司、募集資金的途徑等。學生最後要選出一個社企合作夥伴,接受二十五萬元資助。
協助該社企的學生團隊詳細了解香港處理廢物的情況,並參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等文獻資料,自行制定量化碳足印和堆填區氣體排放等社會衝擊(Social impact)的方法。今年與科大合作的一間從事環保回收社企,總經理麥穎權表示,學生製作的投資方案令他感到折服,其分析有利日後的資金募集活動,「從沒想過學生可以計算出,每投資一元所造成的社會衝擊價值五元。」
他指出,現時街邊每一百米都設置回收箱,但未能滿足大眾需求,玻璃回收也備受忽視。他希望未來進行上門回收,向商業大廈着手,利用資金擴充回收團隊,目標是鼓勵七千五百名新用戶使用其服務。
有份參與分析的科大會計及金融系畢業生陸加馳,認同課程令他學以致用,尤其是要把理論應用在真實個案和推敲真實數據。他續指,香港有設施進行回收,但回收率甚低,因此想為香港帶點改變;又認為這個課程別具意義,因為從未以投資者角度幫助社企,更從中體會經濟回報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