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有八天,本港就要正式踏入部分大型連鎖零售店告別免費購物膠袋的日子。政府以膠袋稅作為「污染者自付」原則推動「產品環保責任制」的頭炮,成敗將影響日後推動港人減少廢物的進程。
本港平均每人每天棄置三個購物膠袋,令垃圾堆填區百上加斤,增添大量本可避免的難以降解垃圾。經過連年宣傳教育,減用膠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,問題在於大家肯花多少精神去付諸行動。
自從多家商戶推行無膠袋日,部分超市又向自備購物袋的顧客提供現金回贈,市民減用膠袋的意識已經大為提高。從下月七日起,大型超市、便利店、美容健康產品零售店,就每個購物膠袋代政府收取五角徵費,將進一步「寓禁於徵」,鼓勵市民循環再用購物袋。這項措施已經比內地和台灣 來得晚。
膠袋稅收入愈少愈好
經過商戶推廣和贈送,根據環保組織地球之友 委託香港大學 民意研究計畫在一個多月前進行的調查,九成八被訪者家中都有環保購物袋,八成半答稱會以行動支持。這顯示絕大部分市民已接受自備購物袋,初步對膠袋稅不強烈抗拒。
要衡量膠袋稅是否成功,一要看其為庫房帶來的收入,能否達到「愈少愈好」(即愈少人用膠袋)的目標,二是看少用膠袋後會否出現同樣欠環保的代用品,變成批評者口中的「好心做壞事」。
廠商組織指近期垃圾袋定單急增三成,估計是市民少用超市膠袋包垃圾。實施膠袋稅後,購物膠袋數量跌而垃圾膠袋數量升,外國已有這樣的經驗。不過,據愛爾蘭 的經驗,一加一減後,整體棄置膠袋數量仍減少了七成七,減廢成效仍然不俗。
提防環保購物袋氾濫
至於商戶層面,有商戶改用紙袋,也多了預先包裝的商品。環保組織形容這是鑽法律空子,幸經緊密監察和揭發,有商戶從善如流取消類似安排。更值得留意的,是避免日後環保購物袋氾濫。地球之友的調查顯示,有兩成八受訪者家中有超過十個環保購物袋,這些不織布製品如果超出實際需要而遭棄置,降解遠比膠袋慢。
地球之友也形容有約一成「死硬派」不會自備購物袋上街,當中八成是男性。也許是男女購物習慣不同,特意上超市購物者以主婦為多,男人大都是下班或逛街回家順道去超市打個轉。調查顯示「死硬派」逾四成的教育程度達大專或以上,近四分一是行政專業人員。幸而堅持商戶送膠袋者只有極少數,九成人是因為怕麻煩、不方便或容易忘記。
繼打動主婦芳心後,政府和環保組織宜針對高學歷男士進行宣傳,例如推動在公事包內放一個環保袋的習慣,或者研發又薄又牢固可以摺疊放進褲袋的環保袋,務求令環保購物袋無論對潮人一族、男女老幼,都如家中鑰匙般成為習慣攜身之物。